中共常山县委宣传部 bt365体育网址欢迎你!
视频宣传 更多>>
最新更新 更多>>
应用研究 当前位置 : 首页 > 社会科学 > 应用研究
常山社会科学第10期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常山情结
来源: 编辑:skgj 日期:2017-01-02

 常山社会科学

10

 

常山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            20161128

三衢人文

 

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常山情结

常山县文广新局  毕建国

 

陆游(1125-1210),南宋爱国诗人,字务观,号放翁,越州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。陆游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,共有9300多首,多为抒发政治抱负,反映人民疾苦,风格雄浑豪放之诗,有《剑南诗稿》《渭南文集》《南唐书》《老学庵笔记》《放翁词》等数十个文集传世。

陆游一生走进常山虽然次数不多,但却有着深深的情结。

初识常山:俱因师长伟人

陆游最初知晓常山,主要是因为受到当时两位重要前辈的影响。

一是伟人赵鼎。赵鼎何许人也?就是那位追随宋高宗南渡,举家迁居常山,死后归葬常山的南宋中兴贤相。靖康之乱后,赵鼎拒绝与张邦昌政权合作,南下追随宋高宗,举家迁居常山,后二度拜相近四年,被称为南宋“中兴贤相”。赵鼎是主战派,十分推崇力主抗金的将领张浚、岳飞等,曾推举岳飞收复襄阳。后因受到秦桧一伙主降派诬陷和排斥,一贬再贬,流放到吉阳军(今海南岛崖县),后忧愤绝食而亡。

陆游在襁褓中即随父母开始逃难,一生最初的记忆就是颠沛流离的逃荒生活。正因历经苦难,陆游从小心里便埋下了爱国的种子,非常崇仰赵鼎等忠臣名将的英勇事迹。父亲陆宰(1088-1148),也是主战派,通诗文、有节操,北宋末年任吏部尚书、淮南节度转运副使等职。一次,他听父亲说:建炎年间,宋高宗被金兵追的逃到海上,拥戴宋高宗的各路将领各怀异心,朝廷无力控制局面;时任端明殿学士、签枢密院事的赵鼎,以其卓越的才能,协调将领之间矛盾,树立了朝廷的权威,被宋高宗比为助唐肃宗中兴的名臣李勉,得到破格提拔,从右司谏升为殿中侍御史,继而升为御史中丞。在倾听过程中,陆游先是“仰首伸眉”,随即“肃然起敬”。二十岁时,听李光(南宋名臣,越州上虞人)对他的父亲说:“闻赵相过岭(岭南),悲忧出涕。”(详见陆游《跋李庄简公家书》),心情非常沉重。二十三岁那年,听说赵鼎临终前自书铭旌“身骑箕尾归天上,气壮山河壮本朝”、并遗嘱奏请死后归葬常山时,涕流满面,大发感慨道:“呜呼!不可谓伟人乎?”就在这时他了解到两浙之地有个常山县,并将此载入自己的《老学庵笔记》中。

二是师长曾几。曾几何许人也?就是那位途经常山写下名诗佳作《三衢道中》的宋代诗人。曾几(1085-1166),字吉甫,号茶山居士,其先赣州(今江西赣县)人,后徙居河南府(今河南洛阳)。曾几之所以闻名当时,主要是因为他是江西诗派的典型代表,其经学、诗文、人品亦足有堪称一时者。

陆游从小读诗,涉猎多家诗集,很早就仰慕曾几,绍兴十二年(1142),他十八岁时开始研读曾几诗文,绍兴二十一年(1151),他二十七岁于越州正式师从曾几学诗。他在《别曾学士》诗中说:“儿时闻公名,谓在千载前。稍后诵公文,杂之韩杜编。夜辄梦见公,皎若月在天,起坐三叹息,欲见无由缘。忽闻高轩过,欢喜忘食眠,袖书拜辕下,此意私自怜。”曾几去世后,陆游为其作《曾文清公墓志铭》,称之“道学既为儒者宗,而诗益高,遂擅天下”。又在《追怀曾文清公呈赵教授近尝示诗》中,称曾几“律令合时方帖妥,工夫深处却平夷”。八十二岁作《跋曾文清公奏议稿》时,署款仍用“门生”字样,尊敬之心溢于言表。

陆游正式师从曾几之后,曾多次听老师提起《三衢道中》以及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途径常山的具体情景(学者认为《三衢道中》为曾几在任浙西提刑期间途径常山所作),陆游由此逐步加深了对浙西常山的印象。

再识常山:是因好友苏玭

(约1128-1192),字训直,泉州同安(今福建同安)人。宋室南渡后,寓居越之山阴城西南,与陆游交好,时常扁舟一叶,互相往来。后卒于南宋绍熙三年(1192),陆游为其作“墓志”。

据明万历《常山县志》记载,南宋乾道四年(1168),泉州同安人、右儒林郎苏来常山任县令。当时,正值常山文运低落之时,连续多年没有县人考中进士,当地绅士名流联名向苏提议,请求在城中建塔以振兴一邑文运。苏立即付诸实施,经过一番风水堪舆,把建塔的地点选择在县城之东南方,即象应文明巽位——武当别峰之上,从此武当别峰也称文笔峰,一邑学子奋然兴起。后一年,常山考中进士的学子即达3人。

在常山期间,时常与陆游书信往来,把理政思想和所见所闻等告诉陆游,不断加深了陆游对常山的印象。据常山民间传说,苏认同绅士名流建塔提议之后,曾以书信向陆游介绍此事,陆游回信予以点赞,并寄来书法一幅,上题“文峰毓秀”四个大字。由于年久失传,目前难以找到相关证据,无法确定该传说是否真实故事。但以下的分析思考,坚定了我们的一些信念。其一,陆游历来重教崇文,曾在多个场合提及“人杰缘于地灵”、“欲启人文,宜培地脉”;其二,陆游的书法造诣事实上是很高的,擅长正、行、草三体书法,尤精于草书,只是因为他的诗名太高而掩盖了书法名气;其三,陆游是苏的“总角之交”,之前对常山的印象又一直很好,当苏来常任职,哪怕有再大的请求,相信陆游也会鼎力相助。因此,苏初任常山县令,建塔以“关一邑文风”,陆游为其书“文峰毓秀”是极其可能的。

从陆游之后为苏所作的《吏部郎中苏君墓志铭》所载的事实中,不但能充分感受到上述可能性,而且也可以感受到陆游因为苏增进了对常山的了解。如《苏君墓志铭》曰:“公讳,字训直......又以辟书从舅侍郎方公某使金国......归而知衢州常山县,其治抑豪右,伸贫弱,下令简而信,用刑明而宽。前日输公上不以时者,皆期而至。又因定阳一乡民病于役,与义役厝置,井井有理,至今为利,它乡人不病者亦置之,其虚心裕民如此。岁饥,出仓粟振粜,不待上命,民赖以不死徙,徐遣吏市米于吴,视常平旧藏,悉如其故。政既成,顾县学久不治,乃力葺之。进秀民于学,以礼延乡老先生为之表倡,士亦自知勉励,儒风益盛。至于桥梁道路,厩置委职,产医药,莫不为之经理,而于掩骼死,长养孩幼,尤笃。后数十年,士民追论之,尤感涕也......”据统计,这篇1500多字的《苏君墓志铭》,既写了苏高祖父、曾祖父、祖父、父亲、母亲的情况,又写了苏本人的出生、享年、妻子及子孙情况,还写了苏的学习、著作、交游、任职、受表彰和名人评价等情况,却以230多字的篇幅来写苏在常山不到三年的业绩,可见陆游对“苏在常山”有多么的了解。

走进常山:留下“愤青”之诗

陆游是坚定的主战派,积极主张收复山河,所以一直受到主和主降派的压制排挤,以致壮志难酬。淳熙五年(1178),本来在纵横疆场的陆游,突然被召回京面圣,但孝宗皇帝并没有重用他,反而让他去福建主管茶盐公事。这让一心志在抗金的陆游备受打击。赴任途经衢州时写下了《衢州道中作》,“耿耿孤忠不自胜,南来清梦觚棱”两句,表达了他梦中不忘国事的忧国情怀。

淳熙六年(1179),朝廷召陆游回京述职,行至半路,朝廷又让他留在衢州待命。是年深秋,陆游被任为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。他匆匆收拾行装赴任,在途径常山招贤时,不免被熙熙攘攘、热闹非凡的情景所震撼,看着来往于古渡那形形色色的人们,他思绪缥缈。两年前在病中写下千古名句“位卑未敢忘忧国,事定犹须待阖棺”的陆游,此时不由想到了自己的坎坷人生,内心涌上了淡淡的忧伤,从而生出种种感叹,写下了《晚过招贤渡》这首“愤青”之诗。诗曰:“老马骨然,虺不受鞭。行人争晚渡,归鸟破秋烟。湖海凄凉地,风霜摇落天。吾生半行路,搔首送流年。”意思是说,我已是“奔六”的老头(当时55岁),却骑着既瘦又病的老马赶路,有什么办法呢?只有慢慢地走吧。已是行人争渡、归鸟投林、炊烟四起的深秋晚间时候,该投驿站歇脚了。眼前的江湖拥挤而凄凉,滚滚江水好似风霜自天摇落,让人感到水天一色、茫无边际。这一生奔波在仕途上,有半生在颠沛流离之中,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年轻时树立的理想呢?难道只有搔搔头皮、过一天算一天了吗?

陆游“晚过招贤渡”的当晚住宿在常山境内。这一晚,他还想了些什么,有无再留其他诗词?第二天,他是否还住在常山境内,有无留下笔墨?这一切,由于找不到相关记载,目前不得而知。所以,我们只能依靠分析想象,揣摩他这次走进常山的整个心情。陆游的家乡在绍兴镜湖之三山,他对三山的感情非常深厚,每当失落时,只要回到三山,内心就异常平静;常山人自古“善良、朴实、热情、好客”,淳熙六年(1179)早些时候,陆游的好友、同为“南宋诗坛四大家”之一的杨万里走进常山后,曾留下“一生憎杀招贤柳,一生爱杀招贤酒”等名句;陆游对常山从小开始一直有着浓浓的情结和良好的印象。也许,套用苏东坡之诗,陆游此番心情该是“欲把常山唤三山,浓爱淡愁总相伴”吧。

 

 

打印关闭 向上
  • 版权所有 2007-2011 bt365体育网址(www.fzzcl.com)
  • 联系电话:0570-5016119 地址:常山县政府大楼
  • 浙ICP备0811688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