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共常山县委宣传部 bt365体育网址欢迎你!
视频宣传 更多>>
最新更新 更多>>
应用研究 当前位置 : 首页 > 社会科学 > 应用研究
常山社会科学第9期 汤贻汾:龙山深处觅琴台
来源: 编辑:skgj 日期:2016-07-12

 常山社会科学

9

 

常山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             2016712

三衢人文

 

汤贻汾:龙山深处觅琴台

常山县社科联  王有军

 

在辉埠镇境内,有一座山叫龙山,又称严谷山。山虽不高,名气极大,现存此山的名人诗文有80余篇,有名有典的人文遗迹达30多处。山中的“严谷甘泉”,便是常山的古十景之一。

龙山有一处石景较为特殊,名字也显得与众不同:琴室、琴台、栖云洞、万民石等,而这些岩石景观的发现与命名,与一位清代武将有关,他叫汤贻汾。

一、初识龙山心生缘

清道光九年(1829),龙山入口处,一面高愈八丈的石壁矗然而立,气势雄壮,汤贻汾感受到一阵前所未有的震憾:哦,龙山!

此时,在汤贻汾的内心,首先想到了却是“凤山”,那是其祖父汤大奎与父亲汤荀业殉职之地。乾隆五十一年(1786),台湾爆发了林爽文起义,其时汤大奎刚刚卸任台湾凤山知县,正等着返回江苏武进老家,面对突发危难,他义无反顾,率领官兵奋勇抵抗,不幸与汤荀业双双罹难。

后来,朝廷嘉奖忠勇,汤贻汾受其荫泽,十八岁时便世袭云骑尉,成为一名武官,官居五品。

对于龙山,汤贻汾早有耳闻。四年前,即道光五年(1825)冬,汤贻汾授任衢州左营游击一职,官署就设在常山,当时就有人向他推荐了龙山这处名胜遗迹。

衢州左营游击职级为从三品,比衢州知府(从四品)还高两个级别。不知出于什么原因,汤贻汾并没有常驻官署办公,而是时有兼职,先后负责过金华、湖州等地军务。直到道光九年(1829),才推掉繁琐的兼职事务,真正地回到常山。军务之暇,汤贻汾便直奔龙山而来,在友人樊贤峰的引导下,尽兴畅游其中。

倚凭洗心亭的栏杆,仰望着绝壁上的仙人迹飞来石,汤贻汾心情澎湃,写下了游龙山第一首诗《洗心亭》,诗句读来满满的皆是敬畏之心:

碧涧千年挟怒雷,仙人飞去石飞来。一腔热血凭谁洗,射虎雄心到此灰。

在一处溶洞内,汤贻汾触摸着粗壮的钟乳石,联想到神龙潜伏千年破壁而出的传说,撰诗《龙洞》大发感慨:

一夜蛟龙破壁飞,千年风雨石脂肥。何时此洞顽仙占,不见龙归见鹤归。

此次游览龙山,汤贻汾一见投缘,兴致勃然而不知倦惫,前后共逗留了三天,足迹几乎遍布龙山的每个角落,共作诗八首。除了大饱眼福之外,汤贻汾还攀上华盖峰顶,顺着香味采掘珍贵的兰花品种;深入幽谷,转入栖云洞,折取残梅一枝,赠予洗云上人,寄寓“拈花一笑”,广发弘愿,普济众生。相关的行迹趣事,都被汤贻汾一一记录下来,写进《留龙山三日,得遍游奇迹,留题广公禅房》长诗中,共有300多字。

二、搜辟新景抚琴弦

此次龙山之行,若说汤贻汾的最大收获,莫过于发现了一处新的石景观:琴隐。汤贻汾在《琴隐园诗集》中是这样记述的:

“一线天”南向一石左石,有户其中,曲而邃宽者为室,高者为台,台有小穴,圆深如仰盂,可为炉。奇构天成,而榛莽蔽之,莫之知也。予搜辟得之,名其岩曰:琴隐。

入山亦已深,居此始成隐。抱琴万里游,不如一邱稳。

造化为此奇,榛莽无人垦。千年待我来,为汝发幽蕴。

不愁山鬼夺,已荷山灵允。丹鼎焚名香,瑶台调玉轸。

奚烦鹤守门,但把花为楯。餐霞得不死,从此长栖遁。

细读这段文字,可谓娓娓道来,但汤贻汾内心的那份激动、自豪和狂喜,根本无处掩饰。“造化为此奇,榛莽无人垦”,大自然的天工造物,却被丛杂的草木藤蔓给遮掩了,绝美的景观一直无人发现,“千年待我来,为汝发幽蕴”,数千年以来,隐蔽于此,就是专等着我来探索发现吗?那就让我来斩荆辟棘,掀开你身上的神秘面纱,展示你的魅力与风采吧!

虽说汤贻汾是一员武将,却是个难得的文武全才。据史载,汤贻汾“凡天文、地舆、百家之学,咸能深造,书、画、诗、文并臻绝品,弹琴、围弈、击剑、吹箫诸艺靡不精好。”

面对突然冒出来的奇岩景观,汤贻汾喜不自胜。作为一名古琴大师,他乐滋滋地为石景取起名来:弯曲而深长的通道,称作“琴室”;高高突起、上有平台的石块称作“琴台”;“琴台”一侧的小凹穴作为“香炉”是最恰当不过了;整个岩石群,仿佛一位抚琴高手的隐居之所,干脆就称作“琴隐”了。

于是乎,汤贻汾干脆焚起清香,在“琴台”上架起琴来,把一腔激情倾泄到琴弦上,古琴悠扬,檀香缭绕,如梦如幻,仿佛神仙下凡一般潇洒自在。

一曲弹罢,友人樊贤峰从一侧岩下入内,但见云雾从生,烟霞四射,便笑称之为“栖云洞”。汤贻汾随即赋诗一首《龙山栖云洞同樊贤峰明经》:

万古无人到,狂吟我与君。攀藤随虎迹,披棘入猿群。

飞瀑千岩雨,梅花一洞云。烟霞足心赏,来共古仙分。

此后,“琴隐”二字,伴随了汤贻汾的一生,他自号“琴隐道人”,住所命名为“琴隐园”,诗集叫作《琴隐园诗集》。

三、追忆绵绵琴隐园

龙山畅游三日,给汤贻汾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,“千岩万壑皆奇境,愧不成仙俗缘梗”。临别之际还依依不舍,发出了”松庵一别再来难,出山流水何时还?山僧自共山长在,那得长留客在山”的感叹。

一个月后,念念不忘的汤贻汾,在长子汤绶名的陪同下,再作故地之游。在炫耀了自己在龙山的新发现之后,汤贻汾令儿子现场撰诗留念,然后自己又附和了一首。

汤绶名诗曰:

古雪同僧归,梅花为客开。琴泉相断续,云鸟自低徊。

一别怜陈迹,千秋愧此台。多君怀旧雨,披棘独吟来。

汤贻汾和诗:

流水东西绕,梅花上下开。不知春代谢,长与鹤徘徊。

风月无知己,乾坤有此台。髯松能记取,几个抱琴来。

这正是:龙山幻化古琴台,父子赋诗斗文才。

不久,汤贻汾擢升为抚标中营参将,官居正三品。当地百姓为感谢汤贻汾镇守一方、“卫庇万民”,将这片石景更名为“万民石”。有好友绘图作诗,赠送给汤贻汾,并欲在石室中刻绘其画像,以作纪念。汤贻汾委婉地拒绝了此番好意,题诗图后,以表心声:

胜把烟云画里看,一生石癖疗应难。留诗为博山灵笑,休当羊碑泪共弹。

羊碑,即羊公碑,又名堕泪碑,是湖北襄阳百姓纪念西晋著名政治家、军事家羊祜而建。汤贻汾借此典故,自谦位卑才疏,无意垂名青史,只求娱人娱己。孰知世事难料,咸丰三年(1853),当太平军攻破金陵时,早已赋闲在家、高龄75岁的汤贻汾,仍题绝命诗四十言,投池殉身,令人肃然起敬。

古人云: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。可见,汤贻汾并非一味地追求闲散清逸,内心还是有着极大的抱负和忠诚的。难怪近代文学家夏尊对其高度评价:“诗、书、画,三绝重当时;大节凛然千古在,虚名犹恐世人知。”

汤贻汾在晚年迁居金陵时,居所命名为“琴隐园”,还屡屡想起龙山,想起琴台。这其中的滋味,就让我们在他的诗中慢慢体会吧!

其一:《琴隐园即事》

懒笻无意逐晴郊,薪结龙山一把茅。远岫青来明镜里,小楼红出杏花梢。

管弦声静金樽满,鹦鹉廊深玉树交。客至不应苛礼数,惠文冠已七年抛。

其二:《琴台》:

横琴迟佳客,衣露中宵凉。鸣蛩傍琴底,语鹤回琴傍。

琴声同凄清,囊琴还草堂。台荒人亦老,秋草如人长。

 

抄送:各乡镇、部门

签发:王有军

 

打印关闭 向上
  • 版权所有 2007-2011 bt365体育网址(www.fzzcl.com)
  • 联系电话:0570-5016119 地址:常山县政府大楼
  • 浙ICP备08116881号